景點

澳門【大三巴牌坊】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「三巴」一詞原自 「聖保祿」 的葡萄牙文(São Paulo),「大」是指教堂本體建築,為當時聖保祿山最大的教堂。

大三巴牌坊原是建於 1583 年時的天主教教堂,卻在往後兩百多年間歷經幾次大火燒毀。

教堂於 1595 年和 1601 年先後發生兩次大火。1602 年,在教堂奠基石保留下展開重建,並於 1603 建成。至於今日存留的前壁石牆和雕塑,則到 1640 年才完成,大三巴已為當時最大的石教堂。

1895 年 1 月 26 日,教堂廚房起火,這是教堂發生的第三次火災,火勢蔓延及至整棟建築,吞噬整體教堂絕大部分,最後僅剩下教堂門面和 68 級階梯殘存。殘留的教堂前壁與中國古代牌坊非常相似,因而起了「大三巴牌坊」一名。

 

建築設計

大三巴牌坊本體高 27 公尺、闊 23.5 公尺、石壁後 2.7 公尺;建築屬於「矯飾主義」,以文藝復興時期融合東方建築風格。前壁石牆以麻石砌成,整體門面上下可分為五層,由左至右可分為三區塊。教堂前的 68 級階梯因當時教堂右側已興建的聖保祿學院關係,階梯動向因而不完全與教堂門面一致。

 

第一層

以 10 支愛奧尼柱作為第一層牆面支柱並門面裝飾。愛奧尼柱本身的設計柱型在古希臘建築中即擁有女性的象徵,也常用於女神神廟。10 支愛奧尼柱亦分別區隔中央正門及左右兩側入口,正門上刻著 「MATER DEI」 的字樣,原拉丁語意為 「天主之母」;兩測入口門楣也刻著耶穌會的標誌。

澳門大三巴牌坊
正門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  兩側小門上方也刻著耶穌會標誌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第二層

由 10 支哥林斯柱作為第二層牆面的支柱,在第一層門樓的正上方各有一口窗,每一窗楣上各用七朵浮雕花裝飾。
中窗窗口旁各有兩支柱,兩柱間也刻有棕櫚樹裝飾;左右窗口,則是在兩側兩柱中,各設一座壁龕來供俸耶穌會的聖人及名,由左而右分別:
B.RG.B(方濟各‧波爾)、S.IGNA(依納爵)、S.RG.X(方濟各‧沙勿略)、B.LVIS.G(類斯公撒格),其第二、三尊聖人(銅)像為耶穌會創始人。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第三層

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,周圍天使奏樂相迎,並窗的四圍以牡丹和莫邪菊為飾,分別象徵中、葡兩國(澳門16世紀曾是葡國殖民地),這層裝飾柱型為混合柱。
兩側兩柱間分別為為象徵天門的「鑰匙」(左)及永生「生命樹」(右)。再外圍的壁刻,有處於驚濤駭浪中的船支蒙上方的聖母眷顧(左),以及聖母將七頭龍踐踏於腳下(右),旁邊還刻有「聖母踐龍首」字樣,另有「紀念死者無罪」六字來紀念當時為建堂失足殉職的工人。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聖母蒙召升天

第四層

中央壁龕設置一尊小耶穌,左側壁刻為:鉗、錘、鞭、荊棘冠,長鋸及海棉;右則則為杖、旗幟、蘆葦、鐵釘、長梯。兩塊壁刻旁各有一位天使像,分別扛著希臘式(干字樣)十字架,一旁還有麻繩刻樣;與扛著長竹竿(右),一旁刻有一捆小麥的雕刻。

          小耶穌像

第五層

中央刻著性徵和平的鴿子,及日月星辰雕刻。

澳門大三巴牌坊
和平之鴿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澳門大三巴牌坊

引用出處:http://www.twword.com/wiki/大三巴牌坊《臺灣wiki》 
引用出處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風格主義《維基百科》

開放時間:
週日-週一:09:00-18:00
週三-週六:09:00-18:00
週二:09:00-14:00